1.詩經一共有幾篇
公元前七世紀,中國誕生了第一部詩歌總集《詩經》,其中史詩 、諷刺詩、敘事詩、戀歌、戰歌、頌歌、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。盡管它不是一人所作,但卻比古希臘著名的《荷馬史詩》的產生要早數百年。
《詩經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,共收入自西周初年(前十一世紀) 至春秋中葉(前七世紀)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。《詩經》分為“風”、“雅”、“頌”三部分。《風》指十五個諸侯國的民間歌曲,共160首;《雅 》是周王朝國都附近的樂歌,共105篇;《頌》是國王用于宗廟祭祀的樂章, 旨在歌頌祖先的豐功偉績和鬼神的巨大威靈,包括祭歌、贊美詩等,共有40篇 。
就形式而言,《詩經》主要采用四言詩,間或也有二言、三言、五言、六言 、七言、八言的句式,同時大量使用疊字、雙聲、疊韻詞語,這使得這部文學作品顯得靈活多樣,朗讀起來錯落有致,有極強的音樂性。 從內容上講,《風》是《詩經》中的精華。由于這些詩歌來自民間,沒有或 很少有雕飾,展示了周代民歌的絢麗多彩。《風》中的作品反映了普通勞動者真 實的生活,比如表達青年男女對美滿愛情的向往和追求的《關雎》、《出其東門 》;表達憤怒的奴隸向不勞而獲的奴隸主的質問的《伐檀》、《碩鼠》;有關戰 爭的《揚之水》、《君子于役》等等。
《詩經》的作者成分很復雜,如果以詩中自述者的身份作為作者的身份,那 么詩的作者既包括勞動者、士兵,也包括相當一部分屬于“士”和“君子”階層 的人物。“士”在當時屬于貴族最低的一級,“君子”則是對貴族的泛稱。此外還有許多無法確定身份的人物。
《詩經》中的作品,原來的主要用途,一是作為各種慶典禮儀的一部分,供人 們吟唱,二是娛樂,三是表達作者對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。但到后來,《詩經》逐漸成為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,學習《詩經》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,列為中國最重要的幾種經典之一。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,特別在社交場合,常常需要摘引《詩經》中的詩句,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。《論語》記載孔子的話說:“不學《詩》,無以言”,給《詩經》以極高的地位。
總體來說,《詩經》是中國文學光輝的起點,是中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志。 其內容涉及中國早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,如勞動與愛情、戰爭與徭役、壓迫與 反抗、風俗與婚姻、祭祖與宴會,甚至天象、地貌、動物、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 所反映。《詩經》的語言則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 重要的資料。
2.《詩經》共有多少篇
《詩經》本名《詩》,又名《詩三百》, 漢代儒家列為經典之一。
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。 約編成于春秋中葉,產生于今陜、晉、豫、魯、鄂等地'反映500年間社會現實。
共三百零五 篇,分“風” “雅” “頌”三類。《風》有十五國風,《雅》有《大雅》《小 雅》,《頌》有《周頌》《魯頌》《商頌》。
《國 風》部分,學者一般認為是民間詩歌,多揭 露階級壓迫和剝削,反映人民的勞動和愛情, 最有價值。《雅》《頌》部分,或宴會樂歌,或祀 神祭祖,雖也有些暴露時政之作,但以歌功 頌德、宣揚天命為多。
形式以四言為主,雜 以三五六言,也有七八言等。普遍運用賦、比、興手法,其優秀篇章,語言豐富多彩、樸素優美、音節和諧,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。
清王先謙《詩三家義集疏》輯注較備。《毛詩》 為古文詩學,魏晉以后通行,有漢代鄭玄的《毛 詩箋》、唐代孔穎達的《毛詩正義》、清代 陳奐的《詩毛氏傳疏》。
宋代朱熹的《詩集傳》則雜采《毛詩》《鄭筆》,間有三家詩義。《詩 經》對中國2000多年來的文學發展有深廣的 影響。
3.《詩經》一共包括多少篇
《詩經》又稱“詩”或“詩三百”,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。
全書收錄了自西周初年 至春秋中葉(公元前11?前6世紀)500多年間的作品共305篇。其中的6篇有題目無內容,稱 為笙詩。
《詩經》成書于春秋時期,先秦時稱“詩”或“詩三百”,到了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。 漢代傳授 《詩經》的有齊、魯、韓、毛四家。
東漢以后,齊、魯、韓三家先后亡失,僅存《韓詩外傳》。毛詩盛 行于東漢以后,并流傳至今&重要的注本有《毛詩正義》、宋朱熹的《詩集傳》、清馬瑞辰的《毛詩 傳箋通釋》、清陳奐的《詩毛氏傳疏》、今人陳俊英的《詩經釋注》。
據說春秋時流傳下來的詩,有3000首之多,后來只剩下311首(其中有6首笙詩:南陔、白 華、華黍、由庚、崇丘、由儀),后來為方便,就稱作“詩三百”。孔門弟子中,子夏對詩的領悟力最 強,所以由他傳詩。
到漢初,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,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,合稱三家詩。 齊詩 亡于魏,魯詩亡于西晉,韓詩到唐時還在,而如今世上只剩外傳10卷。
至于當今世上流傳的詩 經,則是毛公(大毛公:毛亨,小毛公:毛萇)所傳的毛詩。 。
4.詩經總共有多少篇
《詩經》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。
是中華民族的瑰寶。《詩經》原本叫《詩》,共有詩歌305首(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,即有目無辭,稱為笙詩),因此又稱“詩三百”。
從漢朝漢武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,因此稱為《詩經》。漢朝毛亨、毛萇曾注釋《詩經》,因此又稱《毛詩》。
《詩經》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。《詩經》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,據說,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,采集民歌,以體察民俗風情、政治得失。
《詩經》中大部分詩歌都出于此。另一部分則為公卿、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現之詩,歌功頌德、粉飾太平。
其中,部分詩歌曾有人考證其作者,有臆斷者,有有理有據者,不過不很重要。至于《詩經》編撰者,有以為周公者,現在看來無法成立。
另有孔子刪詩的說法,也沒有說服力。《詩經》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,從西周初年(公元前11世紀)直至春秋中葉(公元前6世紀)500多年的社會生活,涵蓋地域廣泛,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。
漢時,先有魯、齊、韓三家時,立于學官,后有《毛詩》。《毛詩》盛行后,齊、魯韓三家詩先后亡佚。
歷代解《詩經》者頗多,較好的有宋朱熹《詩集傳》、清王夫之《詩經俾疏》、馬瑞辰《毛詩傳箋通釋》、王先慊《詩三家義集疏》等。《詩經》存三百零五篇,分《風》、《雅》、《頌》三部分。
《風》有十五國風,是出自各地的民歌,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,有對愛情、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,也有懷故土、思征人及反壓迫、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。《雅》分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,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,祈豐年、頌祖德。
是西畿正音。《小雅》中也有部分民歌。
《頌》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。《雅》、《頌》中的詩歌,對于我們考察早期歷史、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。
孔子曾概括《詩經》宗旨為“無邪”,并教育弟子、孩子讀《詩經》以作為立言、立行的標準。先秦諸子中,引用《詩經》者頗多,如孟子、荀子、墨子、莊子、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,多引述《詩經》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。
后來,《詩經》被儒家奉為經典,成為《六經》(包括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)及《五經》(無《樂》)之一。《詩經》作品所涉及的地域,主要是黃河流域,西起山西和甘肅的一部分,北到河北省西南,東到山東,南到江漢流域。
成書過程《詩經》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初期,根據《尚書》上所說,《豳風·鴟鸮》為周公姬旦所作。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時期中葉,據鄭玄《詩譜序》,是《陳風·株林》,跨越了大約600年。
關于《詩經》的收集和編選,有“王官采詩”和“孔子刪詩”的說法:王官采詩《漢書·食貨志》中記載,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采集民謠,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后給天子看,目的是了解民情。孔子刪詩這種說法見于《史記》,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,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300篇,整理出了《詩經》。
現在通常認為《詩經》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采集,之后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。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。
體例分類關于《詩經》中詩的分類,有“四始六義”之說。“四始”指《風》、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、《頌》的四篇列首位的詩。
“六義”則指“風、雅、頌,賦、比、興”。“風、雅、頌”是按音樂的不同對《詩經》的分類,“賦、比、興”是《詩經》的表現手法。
風、雅、頌《風》又稱《國風》,一共有15組,“風”本是樂曲的統稱。15組國風并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,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。
國風包括周南、召南、邶、鄘、衛、王、鄭、檜、齊、魏、唐、秦、豳、陳、曹的樂歌,共160篇。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,帶有地方色彩。
從內容上說,大多數是民歌。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,但是也有個別貴族。
對于《雅》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。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,“雅”有“正”的意思,把這種音樂看作“正聲”,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。
也有人說“雅”與“夏”相通,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。還有觀點認為,《雅》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。
《雅》共105篇,分為《大雅》 31篇和《小雅》74篇。《雅》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,有一小部分是民歌。
其內容幾乎都是關于政治方面的,有贊頌好人好政的,有諷刺弊政的。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。
但是沒有情詩。《頌》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、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,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。
又分為《周頌》、《魯頌》和《商頌》,共40篇。其中《周頌》31篇,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、多作于周昭王、周穆王以前;《魯頌》4篇,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;《商頌》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。
賦、比、興“賦、比、興”是詩的表現手法。“賦”是直陳其事,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。
“比”是打比方,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。“興”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。
毛詩序西漢初年,傳授詩經的主要有四家。一是魯國人申公,一是齊國人轅固,一是燕國人韓嬰。
但是這三家著作除《韓詩外傳》,都已不存。另外一家就是毛詩。
即大毛公毛亨、小毛公毛萇所傳。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。
5.有幾個3
詩經》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,共收入自西周初期(公元前十一世紀)至春秋中葉(公元前六世紀)約五百余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(《小雅》中另有六篇“笙詩”,有目無辭,不計在內),最初稱《詩》,漢代儒者奉為經典,乃稱《詩經》。
《詩經》分為《風》、《雅》、《頌》三部分。 《風》包括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、《邶風》、《?風》、《衛風》、《王風》、《鄭風》、《齊風》、《魏風》、《唐風》、《秦風》、《陳風》、《檜風》、《曹風》、《豳風》,共十五《國風》,詩一百六十篇;《雅》包括《大雅》三十一篇,《小雅》七十四篇;《頌》包括《周頌》三十一篇,《商頌》五篇,《魯頌》四篇。
這些詩篇,就其原來性質而言,是歌曲的歌詞。《墨子·公孟》說:“頌詩三百,弦詩三百,歌詩三百,舞詩三百。”
意謂《詩》三百余篇,均可誦詠、用樂器演奏、歌唱、伴舞。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又說:“三百五篇,孔子皆弦歌之,以求合韶、武、雅、頌之音。”
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,但《詩經》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系密切,是無疑的。 《風》、《雅》、《頌》三部分的劃分,就是依據音樂的不同。
《風》是相對于“王畿”——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——而言的、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,十五《國風》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。其地域,除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產生于江、漢、汝水一帶外,均產生于從陜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。
雅是“王畿”之樂,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“夏”,“雅”和“夏”古代通用。雅又有“正”的意思,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——典范的音樂。
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之分,眾說不同,大約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。《頌》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。
《毛詩序》說:“頌者美盛德之形容,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。 ”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。
王國維說:“頌之聲較風、雅為緩。”(《說周頌》)這是其音樂的特點。
《詩經》的作者成分很復雜,產生的地域也很廣。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,公卿、列士進獻的樂歌,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。
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,則有不同說法。 漢代某些學者認為,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,到民間搜集歌謠,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;又有一種說法: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。
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,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,搜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。諸侯之樂獻給天子,這些民間歌謠便匯集到朝廷里了。
這些說法,都有一定道理。 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樂歌,一般認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樂官——太師那里的。
他們顯然對那些面貌互異的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,有所淘汰,有所修改。所以現存的《詩經》,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,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,而且有些套句出現在異時異地的作品中(如“彼其之子”、“王事靡v臁鋇齲9糯煌ú槐悖镅曰ヒ歟魘貝⒏韉厙母枰ィ確薔庸ふ恚豢贍艸魷稚鮮鑾榭觥?梢勻銜?曬俜街譜骼指瑁⑺鴨駝礱竇淅指瑁侵芡醭奈幕亂抵唬凇妒?肥貝遣歡轄兇諾摹! 妒芳恰た鬃郵蘭搖匪擔?從腥Ф嗥?鬃擁納狙。
晌?笫浪娜儆嗥?畝ū盡U庖患竊卦獾狡氈櫚幕騁傘R輝螄惹匚南姿玫氖?洌筇宥莢諳執妗妒?返姆段冢庖醞獾乃健耙菔?保考é伲綣鬃右鄖盎褂腥Ф嗍資£綻聿換岢魷終庋那榭觶輝僭蛟凇堵塾鎩分校鬃右丫錘刺岬健啊妒?啡佟保ā段?貳ⅰ蹲勇貳返繞?っ骺鬃鈾降摹妒?罰丫僑儆嗥?謀咀櫻衷詡降難硬畈歡唷R妒?返謀嘍ǎ痹誑鬃映鏨鄖埃脊??傲蘭妥笥搖V皇強鬃尤肥狄捕浴妒?廢鹿艽蠊Ψ頡!堵塾鎩芳強鬃鈾擔骸拔嶙暈婪德常緩罄終 潘談韉悶淥!鼻懊嬉 妒芳恰返奈淖鄭菜盜送囊饉肌U獗礱鰨誑鬃擁氖貝妒?返囊衾忠遜⑸⑹Т礪業南窒螅鬃傭源俗髁爍畝üぷ鰨怪嫌詮爬值腦礎K褂謾妒?方逃M翹致酃賾凇妒?返奈侍猓⒓右匝葑喔櫛瑁堵塾鎩泛汀賭?印し僑濉罰U廡浴妒?返牧鞔?計鵒酥匾饔謾? 《詩經》中的樂歌,原來的主要用途,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,二是娛樂,三是表達對于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。 但到后來,《詩經》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,學習《詩經》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。
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,特別在外交場合,常常需要摘引《詩經》中的詩句,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。這叫“賦《詩》言志”,其具體情況在《左傳》中多有記載。
《論語》記孔子的話說:“不學《詩》,無以言。”“誦《詩》三百,授之以政,不達;使于四方,不能專對,雖多亦奚以為?”可以看出學習《詩經》對于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,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。
另一方面,《詩經》的教育也具有政治、道德意義。《禮記·經解》引用孔子的話說,經過“詩教”,可以導致人“溫柔敦厚”。
《論語》記載孔子的話,也說學了《詩》可以“遠之事君,邇之事父”,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。按照孔子的意見(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),“《詩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無邪”。
意思就是,《詩經》中的作品,全部(或至少在總體上。
6.詩經共多少篇
《詩經》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。其中風包括十五“國風”,有詩160篇;雅分“大雅”、“小雅”,有詩105篇;頌分“周頌”、“魯頌”、“商頌”,有詩40篇。
詩經》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,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。最初稱《詩》,漢代儒者奉為經典,乃稱《詩經》。
《詩經》分為《風》、《雅》、《頌》三部分。《風》包括十五《國風》,詩一百六十篇;《雅》包括《大雅》三十一篇,《小雅》七十四篇;《頌》包括《周頌》三十一篇,《商頌》五篇,《魯頌》四篇。
這些詩篇,就其原來性質而言,是歌曲的歌詞。《風》、《雅》、《頌》三部分的劃分,就是依據音樂的不同。《風》是相對于“王畿”——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——而言的、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,十五《國風》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。雅是“王畿”之樂,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“夏”,“雅”和“夏”古代通用。雅又有“正”的意思,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——典范的音樂。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之分,眾說不同,大約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。《頌》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。
《詩經》中的樂歌,原來的主要用途,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,二是娛樂,三是表達對于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。到后來,《詩經》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。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,特別在外交場合,常常需要摘引《詩經》中的詩句,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,叫“賦《詩》言志”。另一方面,《詩經》的教育也具有政治、道德意義。《禮記·經解》引用孔子的話說,經過“詩教”,可以使人“溫柔敦厚”。
秦代曾經焚毀包括《詩經》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。但到漢初傳授《詩經》學的有四家,也就是四個學派:齊之轅固生,魯之申培,燕之韓嬰,趙之毛亨、毛萇,簡稱齊詩、魯詩、韓詩、毛詩。齊、魯、韓三家屬今文經學,是官方承認的學派,毛詩屬古文經學,是民間學派。但到了東漢以后,毛詩反而日漸興盛,并為官方所承認;前三家則逐漸衰落,到南宋,就完全失傳了。今天我們看到的《詩經》,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。